2019-12-27 19:3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人民网评:松开人才紧箍咒,流动的中国将充满更多活力

人民网评:松开人才紧箍咒,流动的中国将充满更多活力

郑世平

  冰封的河道需要流水激荡,行进的中国呼唤流动的力量。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围绕创造流动机会、畅通流动渠道、扩展发展空间、兜牢社会底线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可以说,《意见》的出台为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解除了“紧箍咒”,也给人才的流动、成长和发展架起了“登云梯”。

  人是生产力的关键,人的流动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人才流动的新闻不绝于耳,甚至有观点认为社会流动已经相对“凝固”。前有“张小平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讨论,后有知名互联网企业“996”话题的发酵和离职员工的争议,都充分暴露了妨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纵观《意见》全文,聚焦的就是当前社会性流动在机会、渠道、空间、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正是那些不尊重劳动力、人才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自由迁徙权利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意见》当中,“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本户口簿,牵动着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牵引着人才流动的方向。对这条内容的解读不妨一分为二。从人的角度来看,城市门槛的降低增加了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机会,增强了个人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动力。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入将有效解决城市“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预计的是,“抢人大战”或将更加白热化,倒逼城市在公共服务供给、营商环境改善、人才宜居宜业等方面做些文章。

  怎么看待人才流动,折射怎样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没有城乡之间的闸门大开,就不会有几亿人流转逐梦;没有人才的辗转不息,就难言美好生活的临近。无论是那些年甘于挤车厢、爬车窗的人,还是今天远赴他乡、漂泊打拼的人,都在流动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创造了社会价值。可以说,那些以“惜才”为名行“卡人”之实的做法,那些“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土围子思想,都与人才流动的红利背道而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运,世界将再次见证一个流动的中国。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流动的中国必然也是驰而不息的中国。

编辑: 许云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