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15:10:0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冀云

百姓看联播丨定州蒜黄打好三招“升级牌”

它是大棚里的“宝贝”,见光就“闹脾气”;它是餐桌上的“宠儿”,长成后嫩得能掐出水,吃着还特别香。它就是咱饭桌上常见的蒜黄。在定州市大涨村,种植户靠着三招,把蒜黄产业“升级牌”打出了新花样。

大涨村种蒜黄有70多年的老底子,如今全村一半以上家庭都扎进这行,700多个棚,高峰期一天能运出上百吨蒜黄,妥妥的种植专业村。

这第一招是棚子“升级战”。最早是地下土窨子棚,后来换成钢结构棚,抗风险能力强了不少,现在又有了3.0版双层水泥浇筑棚,外层水泥结实耐用,里头还装了水冷空调,蒜黄在这“恒温窝”里长得又快又好。

第二招是种植技术“大革新”。以前种蒜黄靠土培,费力不说,湿度还难控制。现在改成水培,不仅省劲儿,还能精准供给养分,蒜黄不仅“个子高”,口感也更鲜嫩。

现在,村党支部牵头注册了“大涨村”商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噌噌往上涨。

定州市杨家庄乡大涨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涛说:“从(头年)10月到明年3月都是旺季,大概25天一茬,能种7茬,一个棚一茬能收4000斤,小两万块钱呢。”

还有第三招——蒜根“变废为宝”。以前一棚蒜黄能出3吨多蒜根,不到一个月就攒一茬,扔在路边又脏又臭,成了“生态包袱”。现在不一样了,部分喂牛羊当优质饲料,剩下的全送堆肥场。

这个超级“消化系统”,一年能吞掉2000多吨尾菜垃圾,吐出来的全是有机肥。

在定州,这样的堆肥场目前有5个,一年能让8000多吨秸秆、厨余垃圾等可降解固废变成有机种植的好肥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实现。

文字:赵绅光

拍摄:李征航 李沛涵

制作:李沛涵

出镜:李沛涵

海报:李征航

编辑: 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