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李克强总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传递出当前我国货币调控的总体思路,即摒弃过去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老路,遏制部分资金“空转”现象,加快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把钱用在刀刃上。
经济增速放缓主因不是缺钱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面临外贸增速下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PPI连续负增长等诸多不利局面。与此同时,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近一个月以来不断走高,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一些金融业内人士因此呼吁管理层进一步放松银根,以促进经济逐步复苏。
然而,当前金融市场真的缺钱吗?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逼近百万亿元大关;人民币贷款余额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货币信贷存量继续维持高位,似乎得不出发生“钱荒”的结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从宏观来看,经济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不少,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并没有放缓,所以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是由货币供应量造成的,而是资金的使用效率变低了。也就是说,资金被占在动不了的地方了。而从微观上看,只有企业投资积极性很高需求很大的情况下才会导致资金紧张。但是,从近几个月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中,并没有看见企业有扩大生产大量需要,很多购买原材料的价格反而有所下降。因此,从实体经济和企业角度来讲,它的投资需求及资金的需求并不是特别旺盛。
资金过度集中在虚拟经济
既然宏观和微观都未表现出需要大量资金的迹象,金融市场为何会产生资金紧张的局面,到底是谁缺钱呢?“其实就是金融机构自己缺钱。”赵锡军表示,因为金融机构的钱并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而是放在别的地方,比如说房地产,或是放在之前4万亿元的投资中,或是借贷了现在收不回来。所以从现在的状况看,资金紧张的局面不是发生在实体经济,而是发生在短期的流动性上面。
“资金实际上还是集中在货币市场里进行短期运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本报记者表示,问题在于市场不敢健康的放贷和投资,一有风吹草动市场立刻就表现出“现金为王”的现象,所以现在的资金看起来很紧张,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在于大家不敢把资金放出来,造成了钱荒的局面。
孙立坚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资金过度集中在虚拟经济上,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将实体经济的泡沫挤掉,要让实体经济能够挣到钱,这样的话钱就慢慢离开房地产等有水分的市场,慢慢进入到安全资金的投资渠道来。
盘活存量促经济结构转型
管理层数次提及盘活资本市场存量资金,用存量资金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到底要传递出什么信号呢?对此,赵锡军表示,就是要“有保有压,有控有扶”。控和压,就是严格控制不再增加新的贷款,收回来的资金要压住不再投放出去,而对于要保、要扶的,还是要继续增加贷款,这就实现了结构调整。
那么如何才能盘活存量资金呢?对此,管理层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要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等。
此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要想激活信贷存量,还可以在资产证券化上做文章。他认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是盘活信贷存量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银行调整信贷机构和风险上升等挑战,目前市场上新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并不多,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进一步支持。
(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