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植根中国服务各国”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筑造新平台
特约专家 董少鹏
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将在上海开幕,习近平主席将出席相关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不仅积极主动扩大自身开放,而且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搭建新平台、增添新机制,展现了大国担当和开拓意识。这必将惠及全球更多的经济体,为世界经济更好发展提供稳定基石。
在2017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明确阐释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坚定信念,指出“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当前全球发展遭遇一些困难,主要是由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的进程放缓、全球化的贸易规则投资规则等改革迟滞、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平衡制约了发展空间。解决这些矛盾不能靠避开全球化,其实也是不可能避开的,而是需要更加公平合理、更加优化的全球化。
事实已经证明,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无益于当事国的发展进步;今天个别国家毁约退群,搞贸易霸凌、单边主义,也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10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至2.4%;2020年增速预测为2.1%;将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至3%。全球贸易交往越是受到人为干扰,对全球经济的扰动也越大。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惠及全球、各国人民交往不断加深,是大势所趋。中国举办进口博览会,是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全球贸易一体化便利化的重要举措,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考量。大国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坚定捍卫全球化成果,同时为更高质量的全球化多做贡献。
中国有条件为更高质量的全球化提供新的公共产品
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2018年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总额居全球第二。中国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全球大中小经济体都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利益。
面对众多贸易伙伴的交往合作需求,中国打造新的合作平台、提供新的公共产品,是应尽责任。同时,中国经济从过去偏重数量型的“追赶增长”转向偏重质量型的“共生增长”,是经济规律使然,是历史必然。在中国打造高质量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其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也必然要高质量,即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和要求。可以说,举办进口博览会,就是要开辟新的渠道,让全球的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先进管理有更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
中国有底气为更高质量的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结构也不平衡,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70年持续发展,特别是40余年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福祉不断增长。
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走出了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且在国家治理、社会综合发展上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提供了借鉴。
完善全球治理,既要解决发达国家面临的难题,更要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两个方面要统一起来考虑。否则,就可能把路走歪了。在完善全球治理问题上,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以义为先、义利兼顾”“互利共赢”等理念,坚持发挥现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同时进行必要改革和完善,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有耐心为更高质量的全球治理持续努力
当前,全球治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困难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全球治理的共识也需要不断累积。我们并不期待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一下子减少或消除,但中方坚定地为提升全球治理质量而增砖添瓦,坚持久久为功、善做善成。
在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等重大举措,这些举措正在相继兑现。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推出新的开放发展举措。
进博会作为服务于全球所有经济体,促进全球经贸投资合作的公共平台,以博大的胸怀建立和完善规则,提供更优化的合作机制,助力全球市场更加畅通更加丰富。目前,进博会“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已经投入运行,在进博会闭会期间,它就是“永不落幕的进博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倡导建设的全球化合作平台,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共商共建共享”。进博会的场所设立在中国上海,但它是属于全世界,需要所有经济体一起建设和参与。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红利渐次释放,随着逆全球化思潮逐步消退,进博会将凝聚更多的全球合作力量,成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亮丽风景线”。(特约专家董少鹏为证券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