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年俗里的年味】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刘瑞 一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庆龙
兰陵美酒、韩氏面塑、沂蒙小棉袄......在临沂市罗庄区海棠艺术中心举办的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第三届沂蒙“乡音乡韵”展演季上,琳琅满目的非遗实物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围观。不仅如此,他们还有机会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聆听非遗实物背后的故事,为2020年新年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味”。
木旋玩具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之一,虎头棒槌、燕车、京剧脸谱......各式各样的木旋玩具制作精巧,色彩丰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木旋玩具的传承人樊继美告诉记者:“木旋玩具又称耍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樊埝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木旋玩具,是村民养家糊口的手艺。有歌谣唱到,‘樊家村,靠沂河,家家都会做耍货。虽然耍货无大用,孩子玩得乐呵呵,腾出大人好干活’,反映的就是这一情景。”据悉,木旋玩具多以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里面的人物为原型,讲究形象的逼真传神。伴随时代的发展,木旋玩具的种类不断丰富,细分出了推拉类(如燕车)、摇晃类(如拨浪鼓)、抽打类(如陀螺)、武耍类(如关公刀)、挂件类(如京剧脸谱)等不同品种。2014年,木旋玩具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也是沂蒙文化的一大瑰宝,五颜六色的纸张被一双双巧手裁剪成各式花样,平添了几许节日气氛。在展厅内,记者见到了剪纸传承人苗苗。苗苗自幼就跟随奶奶学剪纸,后又拜临沂剪纸大师王滨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当谈及“如何成为一名剪纸艺术的传承人”时,苗苗坦言:“我一开始是一名幼教,剪纸只是兴趣,后来因为孩子要上一年级,需要接送,才萌生了开剪纸工作室,自己创业的想法。工作室创立之初,也没想到要传授技艺,后来有家长来参观,询问是否能让孩子过来学习,幼教的背景让我觉得可以一试。如今,我的工作室已有40多个孩子来学习剪纸,且只收取基本的材料费。我也经常到附近的小学免费给孩子们上手工课,希望能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
据罗庄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科科长孙丽介绍:“本次展览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项目27项,另有一批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参与展出。很多非遗实物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也适时融入了一些新鲜元素。”例如,苗苗剪纸的特色在于利用废旧的广告宣传纸进行三维立体剪裁,且将剪纸元素加入到包包、钥匙扣、小镜子等物件上,开发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又例如,曾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做礼物的黄山柳编,为应对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抓手,革新营销方式,扩宽了营销渠道。
除非遗实物展览外,展演季期间还安排了优秀地方戏展演、花木博览等供广大市民免费观赏。罗庄区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密士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当中,切实感受到沂蒙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增加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今年春节,全市人民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欢迎大家来这里看看,记住咱们的乡音乡韵,把大美临沂建设得更好。”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6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