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记者 徐驭尧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海拔4500多米,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早晨7点多,牧民扎西达结就赶着牦牛出门了。
放在4年前,他不敢想象,自己竟能养近百头牦牛。
2016年,乡干部来到这个无畜户家里推荐新政策。“政府可以借给你10头牛,挣了钱再慢慢还。”
“养牦牛,咋挣钱?亏了咋办?”
“多养母牛,可以靠牦牛奶挣钱。” “镇上要开展牦牛乳制品加工,牦牛奶不愁销。”
扎西达结动了心,有政策支持,政府还给解决销路,咬咬牙先养10头试试。几年下来,扎西达结尝到了甜头:牦牛奶有人上门收;镇上组织培训,提供最新的养殖技术;想扩大生产,有小额贷款……如今,依托镇上的噶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扎西达结家的牦牛已经增加到了八九十头。
像扎西达结这样的养殖户在罗玛镇越来越多。自2018年试运营以来,噶尔德基地共收购原奶140.29万斤,兑现奶款1290.25万元,销售额达1736.35万元,直接受益的贫困户就超过5000人。
“发展牦牛奶产业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生态账。”色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扎西同珠认为,“那曲在藏北高原,草场资源珍贵,每一点产出都要精打细算。”
扎西同珠说,噶尔德基地有牦牛奶产业加工生产线,还有一大块牧场,“牦牛可以再多养些,收益也能再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