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07:05:2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聚焦唐山丨敢向大山要财富 昔日荒山变金山

□ 新华社记者 杨帆

入伏之后,燕山南部的浅山区也开启酷暑模式,但李胜志每天依旧早出晚归,山上有活他放不下。

李胜志今年58岁,是河北省滦州市九百户镇大宋家峪村村民,以前奔走于北京天津等地打工谋生。2014年,他回到家乡,得知家门口的鸡冠山要被承包改造,便想安定下来。

一年后,规划面积达5万亩的滦州市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正式建立,李胜志也开始在山上干起了活计,参与基建以及照看果树林木。

“这里过去是一片荒山,光秃秃的,周围几条小土路,一下雨就断了。村民会在山上种些谷子、玉米,靠天吃饭。”李胜志告诉记者,正因如此,村民少有在家务农的,大多到外地打工。

熟悉当地情况的滦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曾凡春说,鸡冠山有9个山头,周边10个村,有村民9550余人,各村加起来有贫困户90多户。这里多乱石和胶泥,土层最薄的地方就十几厘米,草都难长。

7月6日,北王庄子村民宋玉环在园区火龙果大棚内修剪果枝。赵亮 摄

九百户镇九百户村的村民武铁友,早年经商有所积累,回乡后成了产业园的投资人之一。“开发之初遇到不少困难,后来辗转找到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武铁友说,“教授为我们确定了‘生态休闲采摘’的产业定位,并制定了详细规划。”

按照李保国教授的规划,2015年4月起,鸡冠山开始不断“换装”——有土层的山坡被做成石坎梯田,小块梯田并成大块;10余台大型机械进场平整土地,超过26万方的石块被清了出去,拉来了近20万方搅拌好的新土和有机肥……到2018年年初工程结束,这里终于创造了适宜果树生长的土壤条件。由于事关大家的切身利益,有近3000位村民参与了建设。

登上鸡冠山的山顶观景台,大片梯田鳞次栉比,层层绵延。武铁友指着东边的一个山头儿讲:“这以北是经济林,以南是果蔬基地。以前没人敢想,这些荒山能变出真金白银。”

通过发展科技循环农业,鸡冠山下建成了20亩联栋智能温室大棚和130亩拱形日光温室大棚,种了多种果蔬;果树林里养殖1.5万头野猪、牛、土鸡等特种畜禽,山地上种植500亩小米、丘陵甘薯等特色杂粮;育苗温室里,培育着50万株山桃、山杏和观赏用的火炬树等树种。

园区生产部经理黄坤亮介绍:“目前产业园已投资1.7亿元,建成园区公路30公里,新造梯田2000余亩,绿化荒山8000亩,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安置就业人员400多人,产业园收益逐年增加。”

56岁的北王庄子村民宋玉环以前只在家种地,如今在园区负责火龙果、无花果大棚的管理,月工资3200元。“荒山治好了,是子孙后代的福。我这年纪还能在家门口挣工资,现在的日子真是好啊!”宋玉环说。

作为山区扶贫开发基地,鸡冠山建设有着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目前,这里是北京市林业果树科技研究院专家工作站,也成为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两所院校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

每逢节假日,一辆辆旅游观光车会载满游客驶来这里,游山玩水、赏花摘果,直播打卡、摄影采风。靠着网络平台销售,鸡冠山的农副产品开始走出大山,为当地村民增加更多收入。武铁友说,我们敢向大山要财富,以后生活会更好。 (新华社石家庄7月21电)

编辑: 刘威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