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18:22:4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河北6项入选,一起了解→

今天(10月18日),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正式发布。河北有6项重大考古项目入选,分别是:阳原泥河湾遗址群(旧石器)、武安磁山遗址(新石器)、易县燕下都遗址(两周)、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两周)、满城汉墓(秦汉)、临漳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三国至隋唐)。

河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一步步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孕育,而这一个个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就是我们观察和触摸历史的最直接的途径。一起来认识一下入选的这六个考古项目↓↓↓

阳原泥河湾遗址群

泥河湾遗址群首次发现较完整象头化石。河北日报资料片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是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时间跨度最大的遗址群之一,是“东方人类的故乡”,旧石器考古的圣地。

自1921年发现古生物化石引起科学界关注至今,泥河湾研究和保护已历百年。百年中,泥河湾成为世界著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发现了世界著名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和动物群,特别是发现自200万年以来数量巨大、分布集中且文化序列连续的古人类遗存,是研究东亚人类起源、演化和生存适应的关键地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迄今共发现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三百余处,出土数十万件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构建了华北地区完整的古文化剖面,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武安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制直筒盂和支架。河北日报资料片

磁山文化,是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唯一一处以河北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1972年,位于邯郸武安磁山村的磁山遗址的发现,为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找到了突破口。其中炭化粟的出土,一度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刷新到距今八千年前,也修正了世界对人类植粟年代、发源地的认识。

磁山遗址出土的器物,70%以上是农耕和脱粒工具,加上众多的窖穴和灰化的粟,说明磁山原始农业已经有很大发展。

1988年,磁山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县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河北日报记者曹铮摄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国君择易县建都,史称“燕下都”,是战国都城中面积较大的一座。燕下都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居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

城址内的东周遗存可上溯至春秋时期,但战国时期最为丰富。春秋时期,遗迹以普通居址遗存为主,战国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贵族墓葬区等标志性遗存的出现,证实从这一时期开始,都城的各种功能逐渐完善,并出现功能分区。

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九鼎。河北日报记者曹铮摄

有记载的发掘工作从清朝开始,到如今,燕下都遗址内出土数以万计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等。其中,1966年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大铜铺首;辛庄头M30发现的大量金银饰件,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冲击力和燕文化的包容性,是草原丝路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目前,燕下都遗址不仅是燕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还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气息成了燕文化乃至战国文化专项旅游区,堪称文物考古爱好者神往之地。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不断加强,这座千年古城必将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处供图

战国中山被誉为“战国第八雄”,围绕它的系列考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始建于春秋末年,战国中期达到鼎盛,后为赵国所灭,存续210余年。

历史短暂,史载缺略,两千多年来,战国中山遗迹湮没于地下,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

山字形器。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守丘刻石”文字被破译,考古工作者据此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自那时以来,中山国遗址及文物被大量发现,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出土“兆域图”“双翼神兽”“十五连盏灯”“山字形礼器”等文物两万余件,基本弄清了城址范围,城墙构筑方式,城内道路、水系、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民居住址等遗址布局结构。

几十年的持续考古,填补了史海空缺,厘清了中山国后期世序,其精美珍宝和超凡艺术对当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河北日报资料片

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在十几岁时被封为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正值西汉盛世时期。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刘胜薨。

该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共出土10663件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图为长信宫灯亮灯示意图。 河北博物院供图

满城汉墓的发掘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

如首次发现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揭开了历史上的金缕玉衣之谜;首次发现了镶玉漆棺和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发现了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整套医疗器具,体积最大、时代最早的铜石复合粮食加工工具等等。

同时,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临漳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

邺城三台遗址。河北日报资料片

邺城——曾经辉煌了四个世纪之久的古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曾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

它是我国第一座先规划、后建设的都城,并开创了宫城—皇城—都城“中轴线”的城市格局,被考古学家们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

曹操时代建成的邺都,全城贯穿中轴线、单一宫城居中、园林在宫城后布局,这种模式的都城规划,为以后历代都城所沿袭。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城,北宋东京汴梁城,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无论细部如何变化,邺城所开创的“中轴线”格局,被传承下来。同时,“邺城模式”,也为古代东亚地区日本、朝鲜半岛的早期都城规划所借鉴。

北朝墓群元祜墓出土精美文物。河北日报资料片

北朝墓群位于磁县的东部,墓葬密集区位于磁县的东南部区域,南北绵延达15公里,东西约12公里。

其中包括东魏和北齐的帝王及皇族墓群,许多墓内发现有精美的壁画和大量的彩绘陶俑。对研究北朝雕塑、绘画艺术以及民族融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而考古,在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

在“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河北这6项重大考古项目是精华,却不是全部。 

凝聚着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燕赵大地上的山水城郭,一处处沉默无言的遗址,还在静静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编辑: 王雅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