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氏兄弟的1分钟动画广告,到电视动画年度总时长近8万分钟;从手描笔绘、定格拍摄,到电脑绘制、三维渲染;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铁扇公主》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长篇动画
中国动画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或许要从一台老式打字机说起。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以提供材料、场地为条件,委托中国最早的动画团队制作一条《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动画广告片。这支动画制作团队,正是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四兄弟。
万氏兄弟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艾胜英介绍说,万氏兄弟自小喜爱绘画,对当时的西洋舶来品“动画”十分感兴趣。在既没有专业设备又没有参考资料的艰苦条件下,他们竟然摸索出了动画制作的原始技法。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了解信息和学习的手段非常少,条件也非常艰苦。万氏兄弟通过学习走马灯、皮影戏这些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然后又在手翻书的启发下,逐渐摸索出了动画制作的比较原始的技法,以及逐格拍摄的原理,经过很多次的模拟实验,最终他们创作出了“动画”这种制作形式。
1940年,万籁鸣和万古蟾在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卡通部带领70多名学员,历时16个月,拍摄出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也是亚洲第一部、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首次把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并借鉴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塑造了许多具有民间传说色彩的艺术形象,极富中国特色。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孙平介绍,现代动画作为舶来之物,它最开始并不是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气质,但是动画来到中国之后,中国人会做自己的动画之后,就自觉的开始在动画当中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比如说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纸人捣乱记》,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模仿了美国弗莱舍兄弟的杂耍动画、恶搞滑稽的表演。
亚洲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片,中国万氏兄弟做的《铁扇公主》,它里面孙悟空的造型就非常像米老鼠,角色的运动规律和表演,其实也都是参照了当时的美国动画。
但是,这一批早期的动画艺术探索者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已经开始自觉把中国的民族题材、造型逐渐加入到动画当中。比如早期的万氏兄弟,以及杨左匋、黄文农、梅雪俦、秦立凡,的动画作品《武松打虎》、《过年》、《狗请客》、《血溅济南》、《球人》等等,他们作品当中都已经出现了中国人的造型,或者有意识的去用了中国故事的题材。所以说中国动画早期历程中,虽然是在学习和模仿,但同时已经在开始探索表达中国自己的民族心理行为,以及形象上的特征了。
有一种动画叫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新中国成立后,动画行业也迎来了新生。1949年,周恩来总理邀请漫画家特伟和靳夕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组建了一个20人的动画小组,培养出了中国动画的第一批人才,这个动画小组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前身。
东北的地域特性以及人才储备不足,实际上不利于动画行业的快速繁荣和发展。经过讨论之后,小组组长特伟向上级报告说,能不能让美术片组先回到上海。相比于东北,上海的经济文化环境是比较发达和健全的,美术人才也很多,而且中国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也在上海,万氏兄弟生产的最早的中国动画也是在上海,无论是环境、人员、还是技术,去上海是更利于中国动画发展的,所以这个想法就得到了文化部部长夏衍同志,还有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同志的赞同,很快就获得了批准。1950年,特伟就带领着东影厂的美术片组22个人一块迁到了上海,迁入上海之后就并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到了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又独立出来,自己建制成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后面看到的大量作品就产自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上美影厂早期合影
自此,中国最重要的动画电影生产基地诞生,中国动画也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期,“中国学派”动画风格就此逐渐确立和成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出大量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动画片。从1955年《骄傲的将军》、1960《小蝌蚪找妈妈》,到1964《大闹天宫》、1979年的《哪吒闹海》,再到1983年《天书奇谭》,1986年的《葫芦兄弟》,这些上世纪的经典中国动画,是许多70后、80后、90后共同的童年记忆。
《大闹天宫》
孙平教授认为,中国动画在这一时期坚守走民族化之路的朴素的信念,以及对中国动画民族身份的自觉追求,才使这些作品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却体现了一些共同的精神气质,也确立了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史上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这几部作品都很好看、很经典,但是他们各自诞生的背景,他们的艺术追求以及商业诉求都是不同。比如《小蝌蚪找妈妈》是水墨动画,实现了中国动画向中国民族艺术汲取营养,来追求中国独有的美学和文化样式的使命,也奠定了中国动画的世界地位。
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
《大闹天宫》更加明显的向京剧艺术汲取养分,呈现了中国京剧艺术追求意境,追求程式化,追求装饰化之美的特点,从人物的脸谱以及运动规律、角色表演上,都大量借鉴了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的精髓。
1960年开始,《大闹天宫》投入拍摄。精工细作整整四年,上下两部总时长超过100分钟。
《哪咤闹海》依然向京剧艺术汲取营养,同时又有突破。《哪咤闹海》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上,更加利用了电影艺术的优势和特点,镜头的剪切更加好看。
1979年,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
《天书奇谭》是一部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的作品,它更加符合电影叙事规律的创作,在造型、场景、表演、运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动画电影的与众不同。同时《天书奇谭》又实现了合家欢的定位,老少皆宜的市场化意识和手段。
1983年,大胆创新的动画电影《天书奇谭》
《葫芦兄弟》是在电视媒介崛起之后,体现了娱乐性和市场化的初步经验。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啊令小观众们非常痴迷。直到今天,都是存留在中国民众心中的温暖记忆。
1986年,第一部剪纸系列片《葫芦兄弟》
当时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汇聚了大批知名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从事动画工作的美术家钱家骏、木偶艺术家虞哲光、文学家马国亮、电影艺术家章超群、漫画家华君武、水彩画家雷雨都先后加入了动画制作队伍。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认为,这些艺术大师的尝试和探索,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弥足珍贵。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说:“前辈们已经给我们做出了一个答案,一种示范:中国原来没有动画,那中国原来有绘画、有雕塑,有音乐、有戏曲,这些都有,这些离你最近的,自然就会成为动画这门艺术在中国的营养。”当年那些前辈们从事动画的时候,他们有一个优势。这些人背后的知识结构比今天的从业人员更丰富,这个人在做动画之前,他可能已经是很厉害的画家。主创团队里的美术设计、动画设计,他们在动画以外方面的艺术修养在国内可能都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他们身上的这些东西都变成了动画片的营养,在丰富着动画。
特伟在讲解《骄傲的将军》中的角色设计
进入新世纪中国动画快速发展
电视动画的产量远超日本
陈廖宇教授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毕业时,正是20世纪九十年代。此时,电视媒体在中国迅速发展,大量外国动画系列片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免费赠予的方式提供给中国电视台播出,轻易地占领了中国动画市场。各种中外合资甚至是外商独资的动画公司也陆续登陆中国沿海,在对外开放的整体环境影响下,中国动画很快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
陈廖宇教授学习和毕业的那个时期,正好是中国国产或者原创动画低谷的时期。“我上动画专业是1990年,当时只有北京电影学院有动画专业,到我们上学的时候才是第三届正式的本科生, 6年招一届。我毕业的时候全中国有动画本科文凭的人,一共大概不到30人,因为一共三届,每届有时候都不到10个人,我们班全班只有8个人。”
他跟同班同学两个人留校,头两年没有招生,学校就派他们到南方的一个大型的动画加工公司去实习,补充在学校体系里没有学到的现代工业化的动画生产是什么样。原来在旧的体制里,动画就是一个工作,就是艺术创作为主。“你在厂里头上班,拿固定工资,有固定的创作任务,每年把这个事情做完就完了。突然南方出现了一批公司,这些公司都是外资公司,给你开出的月薪可能是你原来的10倍,甚至更多。在这个市场的诱惑下,中国原来的动画行业就被商业规则清洗了一下,洗得干干净净,大部分人全跑到加工公司去了,这段时间大概是小20年。”
《名侦探柯南》、《浪客剑心》、《火影忍者》,乃至《狮子王》、《蝙蝠侠》,等动画片背后都有中国画师的劳动
但是,沉寂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动画在沉寂中积攒力量,蓄势待发。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国家广电总局起草了第一个针对动画产业的指导性文件——《影视动画业“十五”期间发展规划》。此后,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针对动漫产业的新扶持政策出台。孙平教授介绍说,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中国动画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当时,国家已经意识到动画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少年儿童的重要载体,就对动画给予了极大关注。管理部门在21世纪初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动画产业。最开始是对优秀动画的生产企业减免税收,重奖优秀作品;然后对国外进口的动画片占比跟国产的动画片占比进行新的规定,充分保护我们国产原创动画。各个主管部委也在不断推出扶持政策,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就明确把动漫产业列入到国家重点发展文化产业;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也进行了公示;文化部联合10部委办了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在这一阶段,国家广电总局设立了20家动画产业基地和8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这些为中国动画产业的主体培养,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入新世纪中国动画的快速发展、快速壮大,做好了充分准备。
这一时期大家了解的动画也很多,包括《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虹猫蓝兔》、《喜羊羊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等等,这些国产动画片重新吸引了小朋友们。到2011年,中国电视动画的产量达到26万分钟,远远超过了日本,日本是9万分钟。动画的类型也已经丰富和多元,比如神话、历史、武侠、喜剧、家庭、魔幻、青春题材全都在这个时期成型了。在这个阶段央视动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民营的动画公司,网络平台以及高等院校也都走上了动画产出的舞台。
伴随着动画制作时长的大幅增长,中国动画在制作技术层面也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艾胜英说:“最早的时候,二维动画是画在透明的纸上,然后再打光,用照相机来进行拍摄,连续播放产生动画运动的效果,这个阶段的动画制作会使用较多人力成本。”
后来随着计算机出现,动画师们在纸上画画,画完之后再扫描进电脑进行上色处理。这一阶段是过渡时期,这个时期过去之后,大家就可以完全在电脑中进行绘制,整个效率变高了很多。所以在这个阶段里也出现了很多个人创作者,能够看到非常多样化的动画作品产生。
当然中国也对先进国家的动画技术进行过多频次的大量学习,包括流程技术的更新迭代方面,伴随着现在技术的进一步更新,比如三维动画里有很多新的引擎技术,对于动画的渲染、实时观看,对于整个创作的流程效率都是有很大提升的。
动画工作室
国产动画电影爆款频出
口碑票房双丰收
这股蓬勃的生长力量,终于从小屏幕跨越到了大银幕。2015年,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后凭借良好的口碑迅速引爆舆论,并因此催生了一个新的网络词语:“自来水”,许多人自愿为这部动画电影摇旗呐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的票房创造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第一个现象级作品,并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自此以后,国产动画电影爆款频出,《大鱼海棠》2016、《白蛇·缘起》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都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创造了突破50亿的票房神话,斩获了国内国际诸多大奖,成为国产动画新的里程碑。在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看来,国产动画电影迎来集体爆发是一种必然结果。
在经过20多年的加工业、经过自己的原始积累之后,终归有一批人会产生,无论在经济的积累上还是在经验的积累上,都会产生了一种中国要做自己的事情的这么一个愿望。再加上院校人才培养,到2000年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大学里都已经开设了动画专业,无论教学质量怎么样,终归在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基数。动画人才的积攒、动画制作条件的积攒、技术的积攒以及市场需求的积攒,都到火山口上爆发了。《大圣归来》自身当然很优秀,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上它也得到了历史的机遇。
陈廖宇开玩笑说:“大众有点儿报复性消费。在这之前可能对中国动画极其失望,甚至去看《大圣归来》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没有抱着太高期望。然后突然发现国产动画还能做这么好?这么燃?这么酷?这么帅?“
《大圣归来》在那个点上是超出了观众期望的,然后它的示范作用又让有类似相同经历的业内人看到了希望,也鼓励了资方也都投入进来。
孙平教授认为:“在近10年当中,明显呈现的特征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题材越来越拓展,但是有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趋向,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成为了创作热点,这跟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关。”近年来国力增强了,世界影响力也加大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在世界越来越被关注,中国风实际上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弘扬传统文化,呈现中国智慧,实际上是中国的自信和追求。
另外动画有自己的特点,在视觉上它非常容易呈现奇观化的表达,绚烂的想象、天马行空、无边无界的这些表达是动画所擅长的。传统文化当中的神话、民间传说这样的题材更适合动画这样的表达,所以说这些题材又和动画有先天的亲缘性,而商业文化又需要制造这种视觉影像和奇观来吸引观众。所以不管是从民族自信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商业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爆款动画选择对传统文化进行呈现和表达是有它的必然道理的。
除了电视动画片、动画电影之外,在网络平台播出的动画片,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动画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截至今年4月,《斗罗大陆》累计播放量突破400亿次,创中国动画播放量新高。而《斗破苍穹》《完美世界》《罗小黑战记》等作品,播放量也动辄上亿,关注度居高不下。
如今,中国动画形成了动画电影、电视动画和网络动画三大类型市场,在创作题材、创作风格、受众群体和市场价值上呈现出新的面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有哪些问题是中国动画亟待解决的,还有哪些困境需要突破?
陈廖宇教授认为:“在题材选择上,今天,我们在影院里看到的国产动画电影,甭管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以及现在还在公司里在做的,几乎99%的片子都是传统加奇幻,都是在中国的传说典籍里找一个故事原型,新编后加上奇幻设计。”
这种单一的题材对于行业来说,它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市场认为,编一个新的故事,要费很大的心血和冒一定的市场风险,那不如在《封神榜》《西游记》《山海经》里头找中国人都熟悉的故事,但这可能是一种创作上的不自信,或者说求稳求保险的体现。“我觉得还是需要去鼓励和引导,会向社会释放信号,指明希望大家多做哪些方面的尝试。“
孙平教授表示,在受众或者动画的从业者当中,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认知的保守和观念的陈旧。对于观众来说,可能对动画的理解还处于比较浅层次的认知状态,认为动画那就是小孩看的,而没有把动画看成是一种非常具有表达能力和潜力的语言和媒介。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动画剧本的薄弱。对于动画电影来讲,剧本的薄弱可能是佳品诞生的掣肘,它可能集中力量去打造特效,打造视觉奇观,而没有耐心长时间沉淀去修炼剧本,因此就使得故事呈现的时候很难动人,有刺激但不动人。另外艺术和实验动画的普及和推广,我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这种实验动画或者说艺术动画,它实际上是为商业电影提供养料的重要途径,市场化的动画电影应该沉下心来去关注实验动画,来汲取营养,开拓思路。
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动画人一定不会想到,今天的中国动画会迎来如此生机勃勃、又充满挑战的时代;而先行者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动画表达中国文化之美的创作追求,始终传承至今。中国动画的生命,就在于用找到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文化独有的故事,独有的表达。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的动画人也将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把中华文化之美传达给全世界的观众。
访谈嘉宾: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艾胜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孙平、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