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11:22:4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它们是: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

10万年前古人类已利用巨型动物资源

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至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

在跋山遗址,考古人员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 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

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不断扩充,完整构建起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时空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山东史前遗存的分布范围,是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相关发现首次揭示出10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资源充分利用的史实,生动再现古人类应对黄淮海之间晚更新世环境变迁的适应策略与历史场景。

遗址出土的象牙制铲形器。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发现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岛,沿海岸山体东麓背风坡地连续分布,包括壳丘头、西营、东花丘、龟山等遗址。

壳丘头遗址群中各个阶段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明确,发展延续关系明显,存续多个考古学文化,形成了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其中,既有以夹砂陶圜底器为代表的土著文化,也有黄瓜山和黄土仑等外来文化因素,为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传承、交流、互动,以及其代表的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直接材料。

此外,西营、壳丘头遗址发现的植硅体水稻遗存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陶片中植物印痕中发现了稻、粟、黍痕迹,这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

壳丘头遗址功能区分布图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为长江下游地区文化演进提供典型范例

磨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勘探表明,现存遗址区域分为东西两块,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西侧区域面积约5.2万平方米,遗存年代以马家浜文化时期至春秋时期为主;东侧区域面积约8000平方米,遗存年代以商周时期为主。

遗址是皖南地区迄今发现和发掘的唯一一处先秦时期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谱系明确的代表性遗址。遗址延续时间长,谱系完整,是长江下游地区少有的连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可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演进提供典型范例。

专家认为,遗址处于几大文化区的中间地带, 又以马家浜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可成为探讨崧泽文化圈和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参考。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为吴越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对比材料。

马家浜文化晚期玉璜。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发现最为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和冢子坝等十余处地点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

其中,熊家岭水利系统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是目前已知的构成要素最为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屈家岭南部台地,在以F38为代表的屈家岭文化高等级建筑区,考古人员发现了黄土台基和数量众多、体量巨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是已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技术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依据,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同时,遗址还出土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提早了将近1000年。

专家表示,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级建筑和水利工程设施的集中出现,展示出该遗址史前文化的发展高度和社会复杂化程度,是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珍贵物证。

熊家岭水坝发掘区北部剖面模型。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发现新石器时代首例“玉覆面”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3千米的苗桥镇曹楼村,为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规模宏大,社会等级较高,其大汶口文化环壕与墓地的发现,对探讨东方地区史前时期聚落形态非常重要。

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平面布局清晰,每组墓葬都具有“墓室面积高度重合、墓主躯干轴线相近、上下层墓葬距离贴近且随葬陶器连续堆放”等特点,反映了该地区十分独特的葬俗。墓地随葬品数量丰富,其中IV M6出土的“玉覆面”是此类遗存在国内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首例,此外IV M3出土的成组石圭也具有礼器的性质,这些都反映出东方地区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与国家形态的萌芽。

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

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奠定后世中国王陵基本规制

书院街墓地位于郑州商都内城东南,由兆沟、通道、墓葬、祭祀遗存等组成,是一处结构与功能明确、具有整体系统性的商代白家庄期高等级贵族墓地。

书院街墓地考古新发现填补了郑州商都聚落考古的空间布局空白,新发现极大丰富了郑州商都地理空间布局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认识商都性质、商都兴废及其与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关系等提供了更多探讨空间。

书院街墓地兆域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的规范化兆域,兆域形态较为成熟,是殷墟西北岗王陵东、西并列方形兆域的直接来源,奠定了后世中国王陵的基本规制,对于极富文化特质的中国陵园史而言,具有源头性和开创性。

此外,中心大墓M2是目前发现的商代墓底殉狗时代较早、数量最多的墓地。书院街墓地发现的大型化、本土化黄金制品,黄金绿松石牌饰及黄金与玉礼器共存组合的发现,是中国黄金文化成型的重要标志。

M2出土的“金覆面”。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

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是一处商代大型聚落遗址。在此,考古人员首次发现殷商文化圈以外数量最多的甲字形大墓,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推测为文献和金文中记载的牛车或大车。

专家认为,寨沟遗址是近年来商代方国考古的重大突破,为几十年来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的铜器群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背景。出土的大量青铜车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龟甲,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物质文化相同, 金耳环、蛇首匕、陶器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黄土丘陵地区与商王朝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强烈影响。

瓦窑沟M8墓室葬车。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首次发现规模宏大的秦代大型建筑群

四角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东北2.5千米处的四格子山顶部。该遗址以建筑遗存为主,出土大量建筑构件,有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地砖等。

遗址出土的遗物规格、纹样统一,体现出该座建筑建造时具有成体系、成规模的构件制作规范。根据出土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制作工艺,结合大的历史背景,该遗址应该是秦统一后即秦帝国时期的遗存。此外,遗址建筑群整体主次分明,规划严整,结合所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推测遗址很可能与始皇帝西巡所准备的祭祀场所有关。

四角坪遗址是首次发现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发现了继宗庙建筑、畤祭建筑之外的又一种秦祭祀建筑形式,该建筑格局深刻影响了汉代德阳庙、王莽九庙,甚至后来天坛、地坛的建筑风貌。

出土遗物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

填补北方地区细白瓷发展史缺环

窑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白龙镇陈村。系统的考古工作明确了窑址保存状况、分布范围和分布演变规律,第一次从考古学上厘清了宋、金、元、明和清时期的产品面貌和技术特点,建立起了霍州窑业历史分期标尺,展现出霍州窑全新的窑业面貌。

专家表示,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北方地区细白瓷发展史的缺环,系统、完整揭示全新的明代窑业生产布局,丰富了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生产经济形态,是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明代白地褐色高足杯。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为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水深约1500米,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中,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进行,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了系统、 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正射影像图。

国家文物局供图

编辑: 王雅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