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 19:30:0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医生提醒:反复低血糖,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在生活中,人们出现低血糖症状一般是由于没有及时吃饭或减肥节食引起的,这种低血糖现象通过进食便能纠正。但是,如果反复在餐后出现低血糖,就需要提高警惕了,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风湿免疫科杜瑞琴主任提醒,这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1)低血糖症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血糖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水平,人体组织主要靠葡萄糖供应能量,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在3.9-6.1mmol/L,餐后在7.8mmol/L以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若这个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因此,血糖升高或降低是诊断糖尿病或者低血糖的主要依据。

低血糖又称为低血糖症,但这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血葡萄糖浓度过低综合征。低血糖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神经性症状和脑功能紊乱性症状两类。典型的低血糖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手抖、出汗、乏力等神经症状,根据血糖下降的程度会出现认知、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脑功能损害,严重持久的低血糖可导致永久性脑功能障碍或死亡。对于轻中度低血糖,及时进食或补充葡萄糖,待血糖浓度上升后症状就可缓解。

由于低血糖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低血糖表现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即使出现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和体征,也不能单凭症状确诊。对具体病例而言,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可能有较大差异,因为很难确定血糖低于多少数值时,低血糖症状一定会出现,或达到什么样的血糖浓度时,肯定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不过,从临床经验来看,当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高于3.9mmol/L即可排除低血糖可能;血糖在2.8-3.9mmol/L提示有低血糖存在;血糖低于2.8mmol/L,伴有低血糖症状、供糖后症状迅速缓解(Whipple三联征),可诊断为低血糖症。

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造成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是使用了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如格列本脲)、β受体阻断剂(如美托洛尔)、奎宁等引起血糖降低的药物,以及饮酒。一些重症或减重手术,如肝衰竭、肾衰竭、心力衰竭、脓毒症、恶性肿瘤或营养不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也会引发低血糖。还有一些低血糖的原因是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β细胞肿瘤或增生,以及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

(2)什么样的低血糖与糖尿病有关

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早期阶段,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低血糖反复发作,持续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2.合并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或存在肥胖;

3.餐后或下一餐前(非空腹时)发生低血糖,即餐后反应性低血糖。

餐后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呢?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是,胰岛素与进食之间存在着正确关联。也就是说,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的升高是“配套”的,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就会增多;进食减少,胰岛素分泌也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而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生,是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延迟。

具体来说,人进食以后会迅速刺激胰岛素分泌以降低上升的血糖,在餐后2-4小时胰岛素应恢复至空腹时的水平。而有的人由于胰岛功能已出现损害,其胰岛素分泌没有与进食后所产生的血糖高峰同步,在进食2-4小时之后,体内分泌的胰岛素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此时,人体内的食物已经消化殆尽,血糖也已随之降低,体内相对过量的胰岛素就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此,若这种餐后低血糖的现象长期存在,则提示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了异常,可能进入了糖尿病前期。

(3)血糖异常超两个月建议排查

杜瑞琴主任建议,对于低血糖现象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月,尤其是伴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低血糖反复发生于餐后的人,一定要尽早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功能),来明确是否有糖耐量受损或胰岛功能异常,同时积极排除肝脏疾病、胃部手术、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服用了相关药物等其他导致餐后低血糖的病理性情况,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无论是哪一类低血糖,及时纠正低血糖并针对病因治疗很关键。糖尿病前期患者低血糖发作时的治疗原则与其他情形的低血糖基本相同,即及时供糖,同时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以预防其发作。首先,患者要适当改变膳食结构,避免饮酒和吃单糖类食物,减少碳水化合物、增加高蛋白和高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比例,减慢食物的吸收速度,从而减少对胰岛素分泌的过度刺激。其次,平时需减慢进餐速度,同时改为少量多次进餐。

对于肥胖患者而言,还要积极管理好体重。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随着血糖逐渐升高、代偿能力不足,会逐渐进展为糖尿病。而通过减重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脂、血糖、尿酸等风险因素的影响,减少脂质沉积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保护胰岛功能。(记者 汪丹 通讯员 庞朝飞)

编辑: 孟君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