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8 19:09:25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奋进的河北丨以改革小切口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编者按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优化营商环境,河北拼劲十足,连续3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今日河北日报推出《以改革小切口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通版报道,展现河北改革成效,分享经验启示。

3月5日,在邢台市南和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正为“双盲”评审项目提供服务和保障。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双盲”评审:

让招标投标在阳光下运行

招标投标,是观察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自2023年5月我省推行“双盲”评审改革以来,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经营主体达16.8万家,较改革前增长7.5%。

“不问企业性质,只要实力突出,就能脱颖而出,我们为河北营商环境点赞!”回顾几个月前的投标经历,北京华磊艺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煜说。

去年10月,邢台市信都区皇台底中学新建学生宿舍楼施工项目竞标。通过“双盲”评审,北京华磊艺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与多家河北本地企业的竞争中胜出,顺利拿到这个标的额1100多万元的项目。

长期以来,“熟面孔”“人情分”是招标投标领域存在的顽疾。2023年5月,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始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行为,持续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什么是“双盲”评审?简单来说,就是“盲抽”评标专家、“盲评”技术标暗标,有效遏制了人为干预、暗箱操作等行为。

瞄准痛点,狠抓关键,我省不断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持续推进评标专家“盲抽”、评标专家“盲评”、远程异地评标、分散评标、招标投标全程网办,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对评标的干扰。

我省扩充了评标专家数量,实现所有专业专家数量均在100人以上,避免个别专业专家因数量较少而被“围猎”的风险。同时,我省与天津市、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签订远程异地评标和专家共享合作协议,共享专家资源超10万人,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024年,我省远程异地招标投标项目累计3748宗,交易金额4422.95亿元。

3月4日,在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邢台经济开发区分局执法人员进行检查前,先使用“邢台执法”手机App扫描公司营业执照上的二维码,向全市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一体化平台“云备案”。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入企扫码:

以“硬约束”优化发展“软环境”

打开“邢台执法”手机App,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上的二维码,请企业相关负责人核验电子执法证件、受检企业信息……2月17日下午,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通过入企扫码,到邢台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

“刚开始要求入企扫码时,我们第一反应是麻烦。”现场执法人员王浩说,用起来才发现,执法检查更加透明、规范了,企业也更愿意配合了。

入企扫码,即行政执法人员在进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活动时,使用手机App扫描被检查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向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一体化平台进行“云备案”的过程。

着眼于破解多头执法、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等执法扰企问题,去年,邢台依托新建成的全市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一体化平台,创新研发了入企扫码功能,针对1.4万余名行政执法人员全面推行入企扫码制度,以“硬约束”优化发展“软环境”。

以超市为例,涉及超市的检查包括特种设备、食品质量、物价等多个领域,过去经营主体需要分别准备各种材料迎检,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入企扫码制度实施后,执法单位到企业检查的次数明显减少,多个单位联合检查成为常态。

去年,邢台市行政检查数量比2023年降低16.1%,跨部门联合检查比例由45%提升至82%。入企扫码执法模式在全国推广,并入选2024年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

2月7日,群众在石家庄市政务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办理业务。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高效办成一件事”:

变“多次跑”为“一次办”

从“一堆事”变成“一件事”,去年以来,我省各地积极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落地,解决了一桩又一桩群众的“烦心事”。

“交1次材料,只用2天,就能办新生儿出生9件事,真是太方便了。”去年底,保定市居民宋睿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他在手机上完成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的办理。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一面为民服务的镜子。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去年我省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国家部署的第一批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在河北全面落地实施,累计压减跑办部门97个、办理环节104个、申报材料229个、办理时限222日,压减率分别达89%、89%、77%、67%。

变“多次跑”为“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公司曾被当地生态环境局处罚,导致信用受损。在满足信用修复条件后,公司的缴费罚款凭证又丢了。本以为得跑多个部门才能办理信用修复业务,没想到只进了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一扇门就办好了。”近日,渤海新区黄骅市某金属制品公司负责人秦先生为“高效办成一件事”点赞。

我省通过建设“高效办成一件事”中枢,打通45个部门80个信息系统;强化流程再造,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实现“多表合一”“一次提交”“一网申请”,让群众办事更高效。

目前,留学服务、就医费用报销等第二批8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已全部上线河北政务服务网。

1月14日,办事群众在河北省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企业服务中心:

一站式满足企业需求

“你好,我们公司急需办理股东变更业务,现在能办吗?”2月5日9时许,在省政务服务大厅企业服务中心窗口,鹏昊极星(河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刘小静急切地咨询。

提交申请材料、线上通过审核……在工作人员李瑞娟的帮助下,不到半个小时,刘小静为公司办完了股东变更业务。

“我们公司目前处于开拓市场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变更股东,公司的正常运营和业务拓展就会受到较大影响。企业服务中心帮我们解了难题。”刘小静说。

纵有千难万难,不能让企业家为难。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围绕企业办事便利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经营主体感受,全省202个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立了企业服务中心。

从企业开办、准营、运营到投资建设、变更、退出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中心超前服务、主动对接,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审批、融资、人才招引等多种服务,一站式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搜集招商引资、减税降费等多个领域惠企政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政策服务。

对普惠性或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企业服务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开展政策宣介。对特定惠企政策,企业服务中心组织入企宣讲活动,加强政策精准推送。对涉及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的政策,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主动告知服务对象政策内容和享受条件。

2024年,全省企业服务中心总计代办业务106万件,组织银企对接活动3.1万余次、达成融资意向970亿元,帮助协调解决企业诉求7.5万件。

1月26 日,唐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讲解事项办理流程。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首贷续贷服务中心:

为企业“首贷难”“续贷慢”开诊方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从省委金融办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试点93家,覆盖11个设区市和辛集市、定州市,累计接受14.24万家企业咨询首贷续贷业务,办理信贷业务4.75万余笔,融资余额1237.7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日益凸显。

“多亏了首贷续贷服务中心牵线,我们公司享受到银行提供的无还本续贷业务,避免了贷款逾期,降低了倒贷成本。”回忆起去年7月收到的一笔200万元贷款,顺平县汇雨肠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雨说。

我省中小微企业数量多,长期以来,存在首贷不易融资难、续贷不畅融资慢等难题,金融服务难以有效覆盖所有企业。

聚焦破解企业“首贷难”“续贷慢”等难题,2023年3月,我省开始创建首贷续贷服务中心试点,主要依托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服务窗口,着力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场景,实现金融服务和产品“可视可比可选”,提高融资对接效率,简化融资流程,降低融资成本。

持续拓展服务广度深度,我省各试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首贷续贷服务基础上,持续完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

目前,沧州、廊坊、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试点推出专精特新贷、冀时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数据贷、科技易贷等一系列创新业务,累计服务企业数量5759家,业务金额约60.58亿元,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

2月27日,怀来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讲解项目审批办理程序。 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河北数字工商联平台:

为民企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融资难融资贵,一款手机App帮助企业解难题。

去年,一家位于邯郸市肥乡区的化肥公司因扩大生产规模,周转资金紧张,急需信贷资金支持。在一次河北数字工商联平台推广活动中,公司负责人现场在平台注册、测额,马上获得贷款,并享受专精特新企业优惠利率。很快,500万元贷款就到位了。

来自省工商联数据显示,2023年8月中旬上线试运行至今,河北数字工商联平台累计帮助民营企业获得授信额度1710.6亿元,贷款支持5.8万户,累计投放787.3亿元。

聚焦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贷款贵问题,在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的支持下,省工商联会同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打造河北数字工商联平台,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工商联协调联动的数字化组织体系和民企服务体系,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河北数字工商联平台对民营企业贷款申请提供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推出“工商联数据贷”产品,依托金融机构数据,结合企业工商、纳税、社保、电力等经营数据,对企业精准画像,开发测额模型,实现对在平台申请贷款的企业“一键测额”。目前全省已有20多万家企业获得授信额度。

去年底,中国农业银行针对个体工商户的信用贷款产品,河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工商联易贷”,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开发的特质化产品也正式上线。民营企业融资有了更多选择。

针对企业关注的信用问题,河北数字工商联平台还提供信用修复提醒功能。一年多来,河北数字工商联平台得到越来越多企业认可,累计注册企业达到65.9万户。

1月26日,威县政务服务大厅帮办专员帮助商户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知识产权专员:

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向“前端治理”延伸

如何让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更加主动、精准、有效?河北给出的答案是:创新建立并全面推行知识产权专员制度。

围绕更好服务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省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公共服务机构遴选确定首批668名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专员。

这些知识产权专员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为包联的912家知识产权拥有量较大、保护需求强烈的企业和专业市场提供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监测预警、纠纷应对、维权指导、质押融资等全链条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末端管理”向“前端治理”延伸。这一创新做法入选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邯郸市贝特佳玩具有限公司是新制度的受益者。

贝特佳公司位于邯郸市曲周县,主要生产销售儿童电动汽车、儿童电动摩托车,拥有专利13项。2024年以来,国际订单大幅减少,造成产品积压、流动资金短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在知识产权专员的帮助下,贝特佳公司以专利获得质押贷款500万元,缓解了资金难题。“多亏了这笔贷款,企业2024年经营状况不错,今年我们还要加油干。”公司总经理郭民善表示。

位于石家庄市的冀凯河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同样是受益者。公司新产品出海前,知识产权专员提前介入风险防控,指导企业申报石家庄市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预警项目,助力产品顺利出海。

来自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各级知识产权专员共计开展入企服务9309人次,指导818家企业、专业市场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提供维权指导服务1021次,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难题;指导1532家企业申请专利1878件,帮助543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79.38亿元,为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2024年11月20日,宁晋县政务服务中心首贷续贷窗口工作人员在为群众介绍金融信贷产品。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信用变真金 融资更顺畅

杨树宏是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的一名返乡创业者。去年,他在本村建立中华鲟养殖基地时,出现了资金短缺。

村委会第一时间帮助杨树宏联系到中国建设银行阜平支行。在核实杨树宏创业情况和信用良好后,不到一周,银行便将1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打到了杨树宏的银行卡上。

“无形”信用“有形”用。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在服务企业融资方面的应用。

2022年,我省梳理形成第一批信用信息共享清单,将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所需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水电气费等缴纳情况,以及不动产、科技研发等共计13大类35项信息纳入共享范围。

2024年,我省又推出第二批信用信息共享清单,涉及23大类47项信息。截至目前,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可共享约130亿条信用信息。

围绕平台建设,我省新建服务能力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融资信用服务省级节点,形成信用信息“上传下达”省级枢纽,打造全省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体系,为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报告查询、金融产品推荐、融资撮合、线上贷款、贷后管理等服务。

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2022年至2024年,全省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入驻金融机构227家,累计发放信用贷款6081亿元,持续优化多元保障、融资顺畅的金融环境。

“标准地”出让:

助推项目建设“加速跑”

近日,河北路航重型钢结构有限公司新型桥梁构件项目一期生产车间,不同型号的钢材被加工成各种构件,一派繁忙景象。

“2023年7月拿地、2023年12月投产,这么快的速度以前根本不敢想。”公司总经理姜鹏说,公司落地投产的高效率,得益于河北推行的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政策。

发展的堵点卡点,就是改革的着力点。瞄准企业拿地慢、落地晚这一突出问题,河北加快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即带着“标准”出让土地。这是一种能够为企业降低用地成本和加快项目落地建设的土地出让模式。

实现“标准地”出让,开展区域综合评估是重点工作之一。

各市、县(市、区)政府统一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等区域评估工作。根据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相关区域评估要求,构建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筑容积率等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控制性指标,并实行动态调整。

目前,河北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并聚焦区域评估审批服务,深化实施“多规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改革,实施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在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的同时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建设。2024年,全省以“标准地”出让方式供应土地1566宗,面积共8.24万亩,占工业用地供应总面积的75.39%。

据统计,2024年我省639个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用地面积达22.31万亩,保障率100%。记者 解楚楚 宋平

编辑: 刘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