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一年,我国民生保障扎实稳固。
这其中,光是咱们河北,2024年全省的民生支出就高达854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连年保持在80%以上。此外还有一系列惠民便民举措,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那这种幸福究竟是什么模样?全媒体系列报道【奋进的河北】,今天我们就从一副特殊的水彩画说起。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范晓芳:
这幅充满童真的作品来自石家庄的一名孤困儿童。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是《我的新妈妈》,其实这个"妈妈"是指长期结对帮扶孩子的"爱心妈妈",他们虽然没有血缘之亲,却有父母子女之情。
孤困儿童 金嘉绮:
朱阿姨带着我一起去过游乐场,然后还去攀岩,小弟弟还给我们拍了全家福,我感觉被爱包围着,非常幸福和开心。
爱心妈妈 朱晓凤:
孩子越来越开朗,我打心眼里边都感到高兴。希望孩子在这种爱和温暖的这种环境下,健健康康地长大,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爱心陪伴、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如今在河北,有3.48万名"爱心爸妈"结对帮扶一个又一个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用爱和温暖呵护孩子向阳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 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陈莉娜:
我也带来了两朵手工编织的小花儿,这是我们新乐的困境儿童亲手给我制作的节日祝福。近年来,我发现走到哪里都能接触到和我一样的"爱心妈妈"。现在,爱心爸妈关爱服务的河北经验已经推向全国,荣获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十佳优秀项目,也希望大家能够加入爱心爸妈团体,为孩子们点亮温暖的希望之火。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
翻开国家"民生账单":过去一年,我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超4.2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区域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再看河北"民生答卷":2024年,全省20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建成棚改安置房9万多套,改造老旧小区800多个。城镇新增就业89.9万人。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标准继续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 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 王淑英:
过去一年,我们国家一系列的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就拿我们省来说,从"安居"到"乐业",从"一老一小"到教育医疗,一系列高质量的民生工程持续为幸福河北"加码"。
全国人大代表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山街道东经路社区党委书记 居委会主任 李丹丹:
这几天我也跟咱们北京、天津的代表进行交流,然后一说到"河北福嫂",他们都知道,说这个品牌特别好。我想无论是"河北福嫂"还是"爱心爸妈",这些特色的品牌,还有亮点的举措,都实打实地增进了民生福祉。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范晓芳: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这个春天,大家还有哪些新期待?两会期间,我们多路记者走上街头,听听你、我、他的两会心声。
河北工程大学学生 左紫藤: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希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石家庄市民 宋立杰:
我希望医保增加大病还有罕见病的报销比例。
石家庄市民 焦琳:
我希望咱们的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范晓芳:
老百姓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您看,这些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给出了答案。
全国人大代表 河北金融学院院长 杨伟坤: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以上,我认为可以从三个"量"着手:稳定存量,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拓展增量,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升质量,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通过"组合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 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 郭毅:
总书记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加强人工智能和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从供给侧来提供优质共享的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代表委员们建议,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特别是聚焦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三大民生领域短板,在惠民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
全国人大代表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 杨震生:
报告指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我认为应该制定覆盖全产业链的扶持政策,把老年人助餐服务、康复辅具的租赁优惠等惠民措施落实到位,开发银发文旅、老年教育等新型的消费场景,建立以老年人为核心,集医疗、养老、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让"养老"变"享老"。
全国人大代表 保定市第二医院副院长 马永平:
你看报告中指出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我们还是应该有更加灵活的以及顺畅的机制,引导专家下沉到基层,他可以全方位地进行诊疗、带教,并且可以指导基层的医疗机构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为老百姓提供公平可及、就近便利,并且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