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河北频道3月25日电(记者 落飞麟)春日的雄安新区,一场关乎教育的对话在这里展开——第一次雄安·教育恳谈会召开。日前,来自疏解央企、高校等单位的9名代表,与雄安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围坐一堂,共同为这座“未来之城”的教育发展建言献策。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恳谈,没有繁冗的汇报,只有坦诚的交流;没有隔空的喊话,只有务实的回应。
——一场“恳谈”背后的期待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关键支撑。”会议开场白直指核心。雄安新区成立将近8周年,教育始终是社会关切的热点。随着北京援建学校陆续落地,大量疏解人员迁入,如何让教育资源“接得住、留得下、用得好”,成为这场对话的焦点。
第一次雄安·教育恳谈会现场。(记者 落飞麟 摄)
一位来自疏解央企的代表率先发言:“许多员工担心孩子适应不了新环境,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是否能保障?”她的问题道出了疏解家庭最深的焦虑。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立即回应:“我们不仅是引入北京名校的资源,更要让这些资源‘生根’。”他举例,新区已通过“领航名校长工作室”模式,由包括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等多名知名名校长亲自指导本地教师,形成“跟岗研修”等机制,“未来三年,所有新入职教师都将完成岗前赋能计划”。
话音未落,另一位高校代表接过话筒:“雄安教育需要更多‘声量’,北京的家长对这里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点头称是:“今年我们将支持‘高校雄安行’‘大学生雄安行’系列活动走进雄安的校园,让疏解单位的家长和孩子们走进学校,用真实场景打动人心。”他透露,新区已搭建“雄安教育发布”全媒体平台,定期推送政策解读、校园动态,“我们要让每个家庭看到,雄安的教育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从“满意度调查”到“AI+教育”:细节里的民生温度
恳谈会的中段,话题转向更具体的民生关切。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2024年新区已对55所学校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今年我们将委托第三方机构独立调查,增加‘课后服务’‘心理健康’等新指标,每季度公开结果,推动学校进行改进”。
讨论渐入高潮,一位科技企业代表提出“AI+教育”的设想:“能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京雄两地的课程资源共享?”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眼睛一亮:“新区已启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未来北京的名师课堂可以实时传输到雄安教室,学生还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故宫、长城上课。”他特别提到,雄安将试点“AI学情分析系统”,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桥梁”。
——“说家常话,办困难事”的承诺
会议临近尾声,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教育局局长门扬的总结发言让所有人感触颇深。“恳谈会不是走形式,而是要解决真问题。”他举了个例子——去年底有家长反映转学流程不太明确的问题,教育局连夜开会,不久推出“转学地图”进行解决,“教育无小事,今天大家提的每个问题,我们都会带回去‘解剖麻雀’”。
他特别提到,未来恳谈会将每月举办一次,聚焦不同主题:“家校社共育、学生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只要是群众关心的,就是我们必答的题。”散会后,几位代表仍围在门扬身边继续讨论。一位高校代表感慨:“没想到建议会认真考虑并被纳入计划,这种效率让人对雄安教育充满信心。”
——对话之外:教育的未来已来
走出会议室,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外,远处塔吊林立的建设场景与会议室内的思想碰撞形成奇妙呼应。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城市,正将教育的每一步探索写入发展基因。
“雄安的教育,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不仅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气’。”望着远处一座座崭新的学校,门扬语气坚定。阳光洒在这些学校的楼宇上,那金光闪闪的建筑,仿佛预示着这片土地上的教育图景——既有首都资源的厚植,更有本土创新的破土。
这场对话没有终点。正如一位代表所说:“雄安教育的答案,不在文件里,而在每一次真诚的倾听与回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