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17:22:3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人民雄安网

人民网评:今日雄安,一湖碧水映照生态答卷——雄安八周年系列评论③

雄安新区设立8年来,白洋淀以润物无声的生态变革,重绘“华北明珠”碧水画卷,为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筑牢绿色基底。

雄安新区设立前,这片水域曾数次经历严重缺水甚至“干淀”危机,流域内各种点源、面源污染不断增加。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开启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生态革命。如今,曾因缺水褪成“干淀”的伤痕,已被百淀连通的水网抚平;工业废水直排的暗疮,已被先后四期清淤工程治愈。

当7米水位线托起千顷碧波,消失许久的土著鱼类逐渐恢复生机,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此繁衍,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绝迹的彩鹮组团现身……重焕生机的白洋淀,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村民们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如今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日新月异。III类水质持续四年稳定达标;野生鱼类从27种恢复至48种;划定9个鸟类栖息地,新建2个生态鸟岛;野生鸟类达到295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9种……这些数字背后,是百淀连通水网构筑的生态屏障,是74.22平方公里退耕还淀的魄力,是1800名志愿者与万千村民组成的“护鸟长城”,更是彰显了雄安新区在白洋淀生态治理上的坚定决心与务实行动。

白洋淀生态修复治理,始终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专项部署;从河北省和雄安新区分别成立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领导小组,到建立省市县三级执法体系、公检法和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调联动,通过政策统筹与法治协同的双驱动,形成全链条生态保护网络。此外,通过“走遍雄安”“爱鸟、爱淀、爱秀林”等主题活动,推动生态保护从政府行动转化为全民自觉。这种多元共治模式,使白洋淀生态修复从阶段性攻坚迈向常态化治理,在长效保障机制中焕发出可持续生命力。

白洋淀的治理成效,正在重塑淀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昔日村民们为生计发愁,如今以生态为傲;曾经靠天吃饭的焦虑,如今被数鸟护鸟的充实日常取代。越来越多的村民们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走上致富路。芦苇画工坊里飞出文创经济新羽翼,观鸟民宿中奏响生态旅游协奏曲,不仅让淀区村民们腰包渐鼓,更让“华北明珠”重焕光彩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越走越宽。

雄安新区以实践印证:生态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既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更能成为滋养百姓的永续福祉。当“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不仅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更兑现了千年大计落子之际的民生承诺。

孟哲

编辑: 刘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