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三百一十七点九公斤
我省首个耐盐碱谷子品种获丰收
河北日报客户端消息(记者 郝东伟)日前,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召开耐盐碱谷子现场观摩测产会,对北尚庄村120亩示范田进行了田间测产。测产结果显示,耐盐碱谷子新品种“冀研谷12号”在今年极端强降雨频发的不利气候条件下,依托旱碱地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获得丰收,实现亩产317.9公斤。
“冀研谷12号”由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利用农业农村部首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选育而成,目前正式进入品种登记程序,成为我省首个登记的耐盐碱谷子品种。
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向社会推介发布了第一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该清单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种业创新的重大需求,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10种农作物,共计711份,其中谷子资源14份。“冀研谷12号”即来源于这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中的一级耐盐碱材料——“17H947”。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谷子创新团队优质夏谷岗位专家张婷说,“冀研谷12号”的成功选育,是国家级耐盐碱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的典型代表,实现了从资源保护到生产应用的跨越。该品种不仅具备良好的耐盐碱性,还在抗倒伏、抗病等农艺性状上表现优异,为盐碱地区谷物单产提升和种植结构优化提供了新品种支撑。
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盐碱地上谷子的稳产和高产。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联合沧州市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发了旱碱地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该技术针对盐碱地土壤质量差、春季返盐、无淡水灌溉等问题,集成应用精量播种、化学除草、液态氮肥增施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通过无人机航测绘制盐碱分布图,定制“深翻+微生物菌剂+秸秆深埋”改良方案,实施春季耙松表土防返碱及镇压碎土保墒等综合技术,使中轻度盐碱地谷子生产逐步实现“技物结合、生态适配”,为无淡水灌溉区域的边际土地利用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今年7月2日至3日,南大港遭遇连续强降雨,降雨量达330毫米,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在旱碱地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支持下,“冀研谷12号”依然长势良好,产量保持稳定。
我省拥有盐碱地约570万亩,这是一片数量可观、亟待激活的“潜在粮仓”。“推动盐碱地向生态良田转变,对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张婷说,耐盐碱作物品种及配套技术的突破,不仅有助于实现“以种适地”与“以技改地”相结合,还能增强复杂气候条件下粮食系统的韧性,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