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游客在吴桥杂技文化艺术展参观。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您已是杂技艺人,即将表演经典节目转碟。”打花棍、顶花坛、九连环……10月1日,在吴桥杂技博物馆吴桥杂技文化艺术展展厅,“技走四方·我当主角”的互动屏幕前,来自河南的游客艾思奇选择转碟,拍照上传,大屏幕中便生成了她身着传统戏服、口衔金属杆顶起碟子旋转的动态影像。她不禁惊呼:“我也有了作为杂技演员的‘高光时刻’。太神奇了!”
在吴桥杂技文化艺术展展厅,这样的互动场景随处可见。作为“世界杂技的摇篮”,吴桥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与数字技术应用,将千年杂技的“惊险奇美”转化为可感、可玩、可体验的文化盛宴,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读懂杂技艺术的传承密码。
步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踏入杂技艺术的演进长廊。序厅中央,象征文化之桥、艺术之桥、沟通之桥的白色石桥十分抢眼,顶缸、吊环、高车踢碗等传统节目通过全息投影循环演绎,与实物展品形成虚实呼应。“这座桥既是吴桥的地理符号,更是杂技连通古今的艺术纽带。”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中心办公室主任徐迎军指着投影中灵动的杂技场景介绍,通过现代技术,古代杂技动作得以精准复原。
在“角抵肇源”展区,一块互动触控屏前围满了年轻观众。这里还原的是西周“乡射礼”场景,游客通过触屏可模拟射箭流程,亲身感受射箭技艺。“拉弓的角度、瞄准的技巧都有讲究。原来古代射礼不仅是竞技,更是礼仪与技艺的融合。”游客王梓涵按照屏幕上弹出的技艺解说,反复调试虚拟弓箭。
顶缸俑、顶鼎俑、二人对手顶俑、倒立木俑……在“舞动的百戏俑”展区,102件馆藏陶俑通过AR技术“活”了起来,在墙面上表演各自的拿手绝活儿。“杂技俑”大屏幕前,点击任意陶俑可触发其专属的演出动作与语音讲解。点击“蹬人俑”,便弹出“脚部发力点”“空中平衡术”等专业讲解。
旧时,江湖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话,主要用于行业内部交流和技艺保密。杂技艺人的行话称为“春典”(或“唇典”),包括生活用语、日常用语、专业用语。杂技春典被列入师传秘诀,有“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之说。“春典术语翻译机”则能为游客揭开行业密语,让游客秒变“行中人”。地理、节令、天文气象、官职、姓氏……点击屏幕上的字词,即刻弹出相对应的杂技行话。
“春典术语翻译机”一侧,一棵挂满红色许愿牌的大槐树前人头攒动。徐迎军介绍,这棵树代表着“吴桥唐槐”,在树下的“唐槐许愿”互动屏前,游客一字一句地写下心中美好愿望,虚拟槐花飘落间,游客的心愿与杂技传承的期许在屏幕上交织。
“多媒体互动让杂技从‘观赏艺术’变成‘参与体验’,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徐迎军介绍,互动体验让杂技文化有了更年轻的表达。
漫步展厅,数字技术与千年杂技的深度融合,让沉睡的文化记忆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拉近了游客与非遗技艺的距离,更在虚实交错间搭建起一座通向杂技历史深处的桥梁。当古老绝活借科技之翼飞入百姓视野,吴桥正以创新之笔续写着杂技艺术的时代华章。(河北日报记者 肖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