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京津冀三地经信(工信)部门共同制定了《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时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力争到2027年,推广应用各类新型北斗独立定位终端产品80万台(套)以上,三地实现北斗应用总规模达到500万台(套),打造超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行动方案》还提出,到2027年,三地将引育行业头部企业1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家。着力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全国北斗时空产业规模应用策源地、创新示范高地和产业聚集高地,形成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京津冀解决方案”。
加强央地战略合作,是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抓手。《行动方案》提出,三地将加强与中国时空信息集团等央企合作,推进其在京津冀落地建设国家级北斗时空重点项目,同时联合三地企事业单位整合相关基础设施资源,开展综合PNT、时空大数据、北斗融合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
公共服务方面,支持在京津冀区域内布局北斗时空信息产品的小试中试检测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动态时空基准与导航定位性能”专业实验室,打造北斗氢能重卡、智能网联汽车等应用产品设计、研发、实验、测试基地,共同推进“北斗+”“时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标准制定对推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行动方案》提出,将支持筹建时空信息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开展北斗规模应用和时空大数据服务相关产品和数据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加快团体标准的制定完善和推广应用,构建标准统一、互认互通的技术体系。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行动方案》提出,将推进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通过专项支持、政府采购、首试首用奖励、企业融资补贴等方式,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三地将发挥重点企事业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城市安全治理、共享两轮车、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并共同探索北斗时空信息在氢能重卡、机器人、车路协同、低空经济、智慧康养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创新与跨区域应用,形成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京津冀解决方案”。
未来,三地将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分层培育北斗时空信息应用和服务市场主体,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产业链;加快北京海淀、顺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河北雄安新区、石家庄和沧州等地北斗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