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12:59: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河北“十四五”以来的自然资源“家底”公布,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我省“十四五”以来的自然资源“家底”公布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日报记者 李佳泽 摄

河北日报客户端消息(记者 苑立立)11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我省加快推进绿色转型,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全省共有25个县(市、区)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区),数量全国最多。

作为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河北“守护者”,省自然资源厅晒出了“十四五”期间的自然资源“家底”。“我们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对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7类自然资源,实施了统一的调查监测、资产清查和确权登记,动态掌握了各类资源状况。”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晓阳介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

詹晓阳表示,需要说明的是,我省新增耕地中约80%是立地条件好、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仅实现了总量的稳定增长,更促进了质量的提升和布局的优化,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河北力量。

强化生态修复治理,生态底色更加亮丽。五年来,我省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以“三北”工程为重点,我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195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347万亩。全省草地面积274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左右,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4.11万亩,修复岸线44公里、滨海湿地8.36万亩。“十四五”期末,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将保持在23.2%以上。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打造了一张张亮丽的生态名片。”詹晓阳举例说,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千年秀林”,高质量建成2.68万亩郊野公园,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96种,较新区设立之初增加90种。唐山市曹妃甸区修复形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

矿产是工业的粮食。我省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处,7种战略性矿产实现资源增储;新增铷矿337万吨,达到特大型规模。加快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十四五”以来,为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提质增效,我省统筹当前与长远,强化节约集约,持续推动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努力走出一条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强化法治保障是重要举措。我省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先后颁布实施《土地管理条例》《测绘地理信息条例》《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以及《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20余项规范性文件。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制度、矿产资源管理等多项改革,圆满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水权不动产登记等10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项项政策落实落细,带来显著的成效。我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8.06%。在全国率先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全面完成历史遗留围填海备案处置,可利用海洋资源面积达194平方公里。

“十四五”以来,我省在自然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等方面,也取得可圈可点的工作成效。

在防灾减灾方面,我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在19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了自动化监测设备。进一步完善了海洋观测网体系,观测站点平均分布距离加密至10公里,较“十三五”期末缩短83.3%。特别是,依托12颗卫星、5600余个防火视频监控,结合地面巡护,实现森林草原火情“空天地”一体化、全天候监测。

在测绘地理信息方面,我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达到107座,实现了信号全省全覆盖。同时,完成0.2米分辨率地形级实景三维数据建设,初步建成实景三维河北,搭建起统一的地理空间数据基底。

编辑: 刘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