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链’接未来”系列报道
京津冀产业协同步入“化学反应”新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初步实现了从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的跃升。”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在日前召开的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成果发布会上表示。
这一判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第二个十年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也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战略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朱延生 摄
协同新基座:规模与要素的“物理整合”成果
庞大的经济产业规模与活跃的创新要素流动,为“化学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反应物”。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钟志红用数据印证了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2024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1.5万亿元,是2013年的2.1倍,占全国比重达到8.5%。”她表示,京津冀工业实力不断增强,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2.66万亿元,是2013年的近1.6倍。
创新要素的加速流动进一步夯实了协同根基。河北省副省长赵大春透露,今年1—9月,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50亿元,同比增长5%以上,引进京津专利1500余项,同比增长77%。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高端高新产业正加速向雄安新区集聚,累计已有4000余家北京企业在此扎根创业。
重点产业的突破性发展为“化学反应”注入了强劲动能。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郝莉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河北在牵头产业链上底气十足:“河北省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方面具有更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更广阔的场景优势。”
她介绍,河北已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特种机器人为亮点、服务机器人为特色的完整产业体系,焊接、消防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河北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63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量三年增长4.6倍,机器人产业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过40%。
协同新质变:“化学反应”的三大表征
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化学反应”,深刻体现在治理机制、组织形态和创新范式的系统性变革中,生动践行了“十四五”规划中“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要求。

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朱延生 摄
在治理机制上,协同从“各自为政”迈向“系统谋划”。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发布的“京津冀产业链群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为区域协同装上了“导航仪”和“体检表”。他表示,该体系旨在作为“科学决策的导航仪、协同发展的体检表、动态监测的稳定器和深化协作的催化剂”。天津市副市长翟立新进一步补充,三地已建立“跨区域链长制”,推进构建京津冀6条重点产业链的统计监测体系,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协同推进格局。
在组织形态上,协同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网状融合”。翟立新表示,三地推动的“全国首个跨产业、跨区域的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正式揭牌,标志着集群建设“从单点突破向网状融合迈进”。这一突破性举措,为区域产业生态共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创新范式上,协同从“独立研发”转变为“联合攻坚”。靳伟表示,三地通过联合发布主机工程项目榜单,携手攻克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链33项“卡点”。翟立新还透露,三地正在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并加快组建京津冀创业投资基金,为科技成果域内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协同新蓝图:“化学反应”的深化路径
面向“十五五”,京津冀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化学反应”的路径。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智杰代表三方发布“京津冀‘十五五’产业协同五大行动倡议”,包括共育世界级产业大集群、共构高效的产业大链条、共建高引领性大项目、共搭高能级产业大平台、共筑高水平开放大格局。这一倡议与《建议》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要求高度契合。

京津冀“十五五”产业协同五大行动倡议发布。人民网记者 朱延生摄
郝莉笑在此前的采访中阐释了其背后的逻辑:构建“区域内融合配套,互补短板;区域外握指成拳,合力招引”的产业发展思路。她表示,河北将通过全省“机器人+”应用行动等务实举措,加速推动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
要素保障是“化学反应”持续深化的关键。钟志红提出,要“持续推动京津冀地区人才、数据、资本等关键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生态。这一建议精准呼应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的核心要义。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升级之路,是区域发展动能转换的生动实践。靳伟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从疏解承接迈入共谋增量的新阶段”。
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启幕之际,通过机制与平台的持续创新,京津冀产业协同正从“反应加速”走向“生态共生”,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