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提示
近日,石家庄国际陆港今年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1000列,成为京津冀地区首个年度开行量超千列的中欧班列枢纽平台。
虽然不沿边、不临江、不靠海,但自首列中欧班列发车,石家庄国际陆港已快速发展为我省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用一张辐射亚欧的物流网络,让冀货出海之路越走越宽。

1月20日,一列整装待发的中欧班列,即将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启程前往莫斯科。 刘杰 摄
■ 一张辐射亚欧的物流网络
11月18日下午6时许,夜色渐浓。石家庄国际陆港灯火通明,一列满载55个标准集装箱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向俄罗斯莫斯科疾驰而去。
“这是今年陆港开行的第1059列中欧班列。”目送列车远去,完成发车前巡检的场站调度员李佳乐未作停歇,便匆匆返回调度室,为即将发车的中亚班列做调度准备。
“运量增长非常快,我们现在实行三班倒,随时待命。”李佳乐于2024年5月入职,听同事说,过去这里几天才发一列班列,但他入职后,却亲历着陆港的繁忙。
在李佳乐所处的铁路场站区,作业车辆往来穿梭,龙门吊精准起落,中欧、中亚班列与国内铁路货运班列、衔接天津港的海铁联运班列高效运转,货流涌动间尽显“通江达海”活力。
繁忙背后,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年前10个月,石家庄国际陆港已累计运送货物超99000标箱,货重120多万吨,货值达105.7亿元人民币,日均到发班列3到4列,去程与回程比例达1∶1.8,核心指标持续领跑京津冀同类陆港。
虽然不沿边、不临江、不靠海,但自2018年6月29日首列中欧班列发车以来,短短7年间,石家庄国际陆港已快速发展为华北区域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一级铁路物流基地、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用一张辐射亚欧的物流网络,将京津冀与世界紧密相连。

近日,一列整装待发的中欧班列,即将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启程前往明斯克。余陈军 摄
通道畅,则枢纽兴。陆港要兴盛,线路是核心命脉。
目前,石家庄国际陆港已建立一个覆盖亚欧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立体物流网络,构建起“四向十口岸”国际物流大通道,稳定运行18条国际线路。同时,通过海铁联运无缝衔接全球主要港口,真正实现“一港通陆海,货畅达四方”。
线路通达之外,口岸功能的完善同样是货物畅行的关键支撑。
石家庄海关所属鹿泉海关陆港物流中心监管科科长王昱介绍,近年来,石家庄国际陆港不仅获批建设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还实现了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为陆港进出口企业提供了“出口退税”和“进口保税”服务。同时,海关全面推广“铁路快通”业务模式,通关便利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平均每列为企业节省物流时间2至4天、降低费用4万元,为班列提质增效、高频次开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年1至10月份,石家庄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进出口额3.94亿元,其中10月当月进出口额9280万元,环比增长3.5倍。自2024年12月封关运行11个月以来,进出口额全国排名上升44位,增长势头迅猛。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全力冲刺年作业能力‘千万吨’以上,力争中欧班列开行量年均增长30%左右。”刘银朋介绍,接下来,石家庄国际陆港将启动建设新规划的6条到发线,建成后场站作业能力由目前的年装卸3000列、500万吨,提升至年10000列、2000万吨,力争作业能力达到华北地区第一位。
在线路拓展上,常态化开通石家庄—天津港—比雷埃夫斯港—欧盟国家“铁—海—铁”多式联运线路,谋划石家庄跨里海、黑海至布达佩斯(多瑙河)“铁—海—水”多式联运线路。
这支满载着“河北制造”新机遇的“钢铁驼队”,正向着更广阔的舞台加速前行。

日前,在石家庄国际陆港,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摄
■ 提供“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
11月14日,临西县运承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会议室内气氛热烈。围绕一份产业仓项目设计图,十多位参会人员正展开深入研讨。
一张小图纸,看似只是仓库的轮廓,承载的却是“钢铁驼队”助力冀货出海的大布局。
“我们正在规划筹建的产业仓,未来将成为临西轴承出口的‘黄金枢纽’。借助它,临西轴承运往中亚、中东欧,将增加一条又快又省心的铁运通道。”该公司副总经理韩朝磊说。
作为全国主要的轴承生产基地和重要集散地,临西县各类轴承生产及配套企业达3000余家,出口需求十分旺盛。为精准对接临西轴承产业的物流需求,今年6月,河北省国际陆港有限公司与临西县运承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成立河北陆港临发物流有限公司,专门为临西轴承等特色产品提供“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目前,公司已与塞艾斯(临西县)轴承公司、河北佳顺不锈钢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签署了中欧班列货物运输协议。
“临西轴承的出口目前主要通过上海、青岛、天津等港口的海运渠道,企业要自己找车拉货,还要协调发往不同港口的车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韩朝磊说,在实际运输中,企业还常因货车满载吨位与运输货物重量不匹配造成运力浪费。“比如一批货,可能一辆货车装不下,两辆又装不满,无形中推高了企业运输成本。”他说。

近日,在石家庄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装箱作业。余陈军 摄
而河北陆港临发物流有限公司的成立,将为企业带来全新的物流体验。
“石家庄国际陆港的班列频次高、时效稳,不仅能大幅压缩运输时间,还能根据企业的生产节奏和交货要求,量身定制物流方案。”刘银朋介绍,新建的前置产业仓将作为班列开行前的“货物集结站”,集中开展装箱作业。小企业货少也不用发愁,在产业仓就可以实现“拼单”,通过集拼集运实现仓位共享。装箱后的货物将由新能源重卡运往陆港,再转铁运出境。
刘银朋透露,目前石家庄国际陆港正积极对接全省107个特色产业集群,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到适合铁路运输、具有进出口需求的各大产业集群。
这样的“门对门”服务,只是“钢铁驼队”服务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冀货出海的一个缩影。
作为连接河北与全球市场的关键纽带,物流不仅是货物流转的通道,更是冀货走向世界的底气所在。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石家庄国际陆港的“钢铁驼队”正加足马力,用高效国际物流解决方案,让冀货出海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作为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的平台企业,我们通过多项创新举措,畅通冀货出海之路。”刘银朋介绍,聚焦多式联运效能提升,推出公铁联运“一单到底”“一箱到底”、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港城快速班列”等模式,实现铁路转公路运输直接换装、直抵口岸的无缝衔接;开通中欧班列多品名集拼业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货量少、发运难、成本高的运输难题。
“近年来,我们已经在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莫斯科、塔什干等地成立了海外仓。”刘银朋介绍,接下来,他们还计划在亚欧大陆其它物流节点城市布局海外仓,把更多的冀货出海服务站建到国外。
与此同时,石家庄国际陆港还将借助石家庄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推动“中欧班列+跨境电商”融合发展,通过新建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仓储物流、通关结算、退税核销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优化国际物流服务体验。

11月18日,石家庄海关所属鹿泉海关关员正在对进口饲用小麦粉进行查验。 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摄
■ 临港产业生态圈正加速形成
“目前厂房的设备调试工作已经完成,手续报备完成后马上就能投产。”11月18日,站在石家庄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侧的一排崭新的厂房前,石家庄万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亚鹏介绍着项目进度。
这座厂房是公司新建的大麦加工厂,内部配齐粉碎机、脱皮机、除尘机等全套加工设备,设计月产能3万吨,投产后可实现进口大麦就地加工。
作为一家专做进口粮食贸易的企业,该公司依托石家庄国际陆港的中欧、中亚回程班列,每月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进口大麦多达17趟班列,每趟班列搭载62个集装箱,货源稳定且规模可观。
为何选择把大麦加工厂建在石家庄国际陆港?
刘亚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进口大麦报关清关后,需用车辆将满载大麦的集装箱运往公司加工厂,卸货后还要将空箱运回陆港。
“每个集装箱的往返运输费用是四五百元,每月1000多个集装箱的来回运输费用就是四五十万元。”刘亚鹏说,将加工厂直接落户陆港内,货物清关后可就地卸货加工,空箱无需二次转运,这笔高昂的运输开支就能直接省下。
刘亚鹏说,接下来公司还计划进一步依托石家庄国际陆港扩大发展规模,除稳步推进大麦加工业务外,还要新增饲用小麦粉加工项目,力争将陆港内的加工中心升级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宗饲用农产品原料批发基地。
企业“扎根”的背后,是特色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向石家庄国际陆港的加速集聚,彰显着临港产业发展势能的持续攀升。
“临港产业集群的‘磁场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刘银朋介绍,截至目前,石家庄国际陆港累计注册企业超140家。在粮食产业领域,中粮已在陆港开展业务,今年1至10月累计实现销售量168万吨、营收37亿元。同时,陆港已与中储粮达成合作,拟投建35万吨粮食仓储项目。

近日,一列整装待发的中欧班列,即将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启程前往明斯克。余陈军 摄
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2025年1至10月,石家庄国际陆港的纯碱周转量112万吨,占全省四分之一,纯碱期货交割量全国第一。
现代物流与制造业更是多点开花,陆港与一汽、五菱等众多汽车品牌深入合作,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汽车分拨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分拨乘用车10.8万辆。
刘银朋介绍,接下来陆港还将继续推出一系列重点产业项目,包括亚麻籽油加工项目、华北区域二手车出口交易基地、公路港建设等。围绕粮油、饲料、木材等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不断壮大陆港产业链集群发展规模。
置身石家庄国际陆港,繁忙的物流运转作业之外,各类产业建设项目现场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
中远海运期货交割贸易中心、河北省供销社仓储物流服务中心、跨境电商交易中心、冷链仓储配套中心……一批适铁临港产业项目正加速落地,一个功能完备、协同发展的临港产业生态圈正加速形成。(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常方圆)
记者感言
让开放不再是遥远的概念
置身石家庄国际陆港,耳畔是中欧班列的鸣笛声声,眼前是流转不息的集装箱,记者内心真切感受着这片土地闯关破局、锐意开放的蓬勃动能。
这座不沿边、不临江、不靠海的内陆陆港,以铁路为纽带,用“四向十口岸”的物流大通道,破解了地理区位的天然制约,使我省内陆地区与广阔的全球市场紧密相连,让冀货出海从愿景变为现实。
开放的要义,在于打破边界、实现互联互通。曾几何时,“不沿边不靠海”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制约着内陆地区的开放步伐。
然而,石家庄国际陆港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在新时代的开放版图上,“前沿”与“内陆”已非固定标签,敢为人先的魄力与联通世界的智慧,正在重新定义开放发展的坐标。借助高效的物流枢纽、完善的服务体系,内陆地区同样能成为要素集聚的“洼地”、内外循环的“节点”。
开放不仅是通道的打通,更是全链条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对接临西轴承产业的“门对门”服务,到“铁路快通”叠加“出口直装”的通关创新;从开辟新线路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到布局亚欧关键节点的海外仓……一项项直击企业痛点的举措,一次次精准对接需求的创新,既降低了企业出海成本,又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构筑起对外开放的软实力。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升级,让开放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经营主体能享受到的发展红利。
开放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作为;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推进。石家庄国际陆港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只要找准定位、创新实干,内陆地区同样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地理区位的短板,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升级来弥补。发展条件的限制,恰恰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契机。
古道新程,驼铃不息。我们期待,这支驰骋亚欧的“钢铁驼队”,带着冀货出海的期待与梦想,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上,续写更加精彩的开放篇章。
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