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擎公司展厅内展示的重卡集成式AMT离合器模块。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张燕 张法铭
在沧州市河间经济开发区的一家工厂里,一场关乎中国商用车(重型卡车)“动力开关”的突围战正悄然进行。机械臂精准挥舞,传感器明察秋毫,一支由高校博士组成的“特种部队”与本土企业家联手,向长期被欧美巨头把持的AMT(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离合器核心技术发起冲锋。这里没有硝烟,却关乎着中国商用车能否真正挣脱技术枷锁,在全球赛道上一较高下。
破垄断:一场必须打赢的“动力开关”突围战
走进沧州巨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展厅,总经理崔芹芹在一台被“解剖”的AMT前停下脚步。她伸手指着核心部件,语气坚定:“你看,离合器三大核心——从动盘、盖总成、阀模块,我们已全部攻克并批量生产。”
崔芹芹指向另一款产品,眼神中透着自豪:“这是AMT双片自调节离合器,带自调整功能。从动盘磨损后能自动补偿,始终保持最佳状态。”这个看似简单的圆盘,却是传递发动机动力的关键,其性能直接决定卡车的动力输出是否柔顺、可靠。

巨擎公司技术人员介绍AMT离合器的构造。
随着汽车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AMT凭借其传动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在商用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时间回到2018年,崔芹芹至今记得那段艰难岁月:“当时,国内重卡AMT离合器模块被欧美品牌垄断,价格高昂且供货周期长。”
但单靠巨擎公司自有技术人员,研发实力还达不到,必须借助“外脑”。转机出现在崔芹芹与王青春博士的相遇。这位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车辆工程系的教授,本科、博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离合器结构分析与设计领域深耕多年。
“我们就像是失散多年的战友,一见如故。”崔芹芹笑着回忆。2018年12月,双方合作研制的重卡集成式AMT离合器模块成功问世。测试数据显示,其静态、动态各项指标均达到欧美品牌水准,道路测试性能可靠性更优。
突破接踵而至——《AMT汽车专用双片自调节离合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巨擎公司制订的《商用车AMT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企业标准,填补了国内商用车AMT离合器标准的空白;2022年,巨擎公司AMT离合器套件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重大装备技术产品。如今,巨擎公司的离合器已配装奔驰、沃尔沃、雷诺等国际品牌,出口中东、俄罗斯、土耳其、南美等34个国家和地区。
但在崔芹芹看来,这仅仅是开始。“我们打破了离合器模块的垄断,但AMT系统的‘大脑’——控制单元(TCU)基本都是国外产品。与之相关的离合执行器核心技术,依然握在外企手中。”
站在公司“巨擎传动”的标识下,她目光坚定:“我们要做的,是彻底打通AMT离合器的全产业链自主化。这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中国商用车产业必须打赢的‘动力开关’突围战。”
闯难关:在-40℃至180℃的极限环境中淬炼
离合执行器主要有电动和气动两种驱动方式。王青春认为,气动离合执行器以其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特点,成为AMT离合器执行机构的主要发展方向。
研发全国产AMT离合器气动离合执行器,听起来振奋人心,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巨擎公司生产的AMT离合器盖总成正在进行耐久试验。
在巨擎公司的实验室里,王青春博士指着正在测试的样机道出第一个难关:“使用寿命必须不低于600万次循环。”他算了一笔账:商用车每天频繁换挡,执行器要在高强度环境下持续工作。“如果寿命不达标,就意味着车辆要频繁维修,这对物流行业来说是致命伤。”
温度适应性是第二个拦路虎。王青春解释:“从零下40℃的北方寒冬,到180℃的发动机舱极端环境,执行器都要稳定工作。”
为了验证极限性能,研发团队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2024年冬天,他们带着样机前往黑龙江进行极寒测试。巨擎公司技术人员王雷记得清楚:“在零下35℃的野外,我们裹着军大衣,一遍遍测试启动性能。手指冻得不听使唤,但数据必须精准记录。”
夏季的测试同样煎熬。在温度超过50℃的试验场,执行器要在逼近200℃的环境中长期运转。“我们像守护婴儿一样守护着样机,生怕任何一个数据出错。”王雷说。
除了温度和寿命,执行器还要应对高湿度、多粉尘、强振动等复杂工况。商用车在恶劣路况上持续颠簸,对执行器的抗震性能提出极高要求。
“每一个参数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来。”王青春坦言,“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结构改动,就要推倒重来几十次。”
正是在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下,创新方案不断涌现:新型气路结构采用短路径、大管径设计,减少气体传输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和能量损耗;轻量化设计去除冗余材料,部分关键零部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闭环控制策略确保离合器位置和结合速度的精准控制……
聚英才:博士创新站组建“特种部队”
站在巨擎公司崭新的智能化生产线前,看着机械手精准装配、检测线自动判别,崔芹芹信心满满:“博士创新站的设立,让我们打通了产学研用全链条。”
在巨擎公司研发中心,博士创新站的科研人员正密切配合:王青春博士团队负责执行器、传感器的核心设计;巨擎公司技术人员则提供整车匹配数据和实车验证。

巨擎公司生产的AMT汽车用双片自调节离合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巨擎公司技术人员于家旺主要负责三维设计和车间生产衔接。“博士团队的理论设计,要通过我们的手变成现实。”他指着电脑上的三维模型说,“每个零部件从图纸到实物,都要经过反复推敲。”
巨擎公司技术人员马宏建则是团队的“质量守门员”,负责研发样品的疲劳试验和尺寸测量,分析配合度,进行下一步试验、组装。“一个小小偏差,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我的任务就是在组装前发现问题。”
“我们就像一支足球队,每个人位置不同,但目标一致——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崔芹芹形象地比喻。
这支“特种部队”的组建,得益于沧州市和河间市两级科协的牵线搭桥。科协建立的“企业需求—博士课题”对接机制,让企业的实际难题成为博士的研究课题,实现了产学研用的精准对接。
这种紧密协作带来了显著的成果。王青春透露,目前团队已完成了AMT离合器气动离合执行器的原理研究和方案设计,正在进行样机研制。“接下来将进入实验验证与优化阶段。”
对于未来的产业化前景,崔芹芹算了一笔账:实现全国产化后,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自主供应链,成本可大幅降低。“这将直接提升国产商用车的市场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安全性提升——AMT系统的自动化换挡能减少驾驶员失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一旦实现全国产化,我们就能根据中国路况、中国驾驶习惯进行针对性优化,这是国外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王青春补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