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幸福更有保障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九)

11月24日,邢台市南和区人民医院早托一体中心保育师带领孩子们做游戏。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 摄
“河北福嫂”阮俊绵在北京市朝阳园小区顺利上户,凭借专业和真诚赢得信赖;易县南台村卫生室配备了医保实时报销系统、便携心电图机等,村医张雪峰的“装备”更先进;隆化县山前村村民姜学福的家在洪灾中受损,如今新房主体已完工,预计年底就能住进去……
民生新图景,在燕赵大地上处处展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翻开“十四五”的“河北账本”,民生依然是关键词。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
回顾“十四五”的“民生记事”,我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持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1月24日,邢台市南和区人民医院医养中心护理员陪老人聊天。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 摄
多谋民生之利,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河北医科大学举办京津冀医药卫生行业专场招聘会,汇聚240家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及公共卫生单位,提供岗位超8000个;河北师范大学“金秋启航”师范类专场,600余家用人单位带着1.8万余个岗位进校揽才;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类专场则横跨19个行业领域,提供1.6万余个岗位。
高校毕业生是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最近一段时间,我省多所高校推出大型校园双选会,为2026届毕业生搭建高效、多元的就业对接平台。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万家灯火。“钱袋子”鼓不鼓,生活有没有保障,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十四五”以来,我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着力稳岗位、促供需、提技能、优服务,全力以赴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89万人以上。
惠企稳岗,稳定就业基本盘。
我省打出资金补贴、稳岗扩岗、担保贷款等政策组合拳,累计支出就业创业补助资金161亿元,发放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70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人社惠农贷”等低利率政策性贷款2682亿元,让经营主体坚定信心、轻装上阵。
今年初,石家庄耐力股份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急需资金支持。通过申请“人社惠企贷”享受到2.9%的利率优惠,不仅帮助企业稳定扩产,还新增30个用工岗位。
靶向施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
我省坚持精准施策,强化分类帮扶,持续拓展就业空间、打造优质岗位,稳稳托住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基本盘。
深入开展“河北福嫂”劳务品牌提升专项行动,促进15万名“河北福嫂”到京津稳定就业。
如今,来自阜城县的“河北福嫂”王立立,凭借专业技能,得到了北京客户的认可,月入过万。而6年前,她还在老家打零工,月入仅3500元。
加快建设小而精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因地制宜建成367个零工市场,实现县区全覆盖。
宁晋县群众张敏在县零工市场找到了一份快递分拣员的工作,离家近、时间灵活,入职以来工作很顺利。
多解民生之忧,办好群众的“心上事”
11月10日,保定市竞秀区先锋街道百花新村社区百花园小区内,地下管网铺设和路面回填工作已完成,准备进行下一步硬化工作。
百花园小区有居民80户,是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在小区改造中,除了管网改造升级,同步还进行了外墙修补、楼顶防水、楼道粉刷等项目,从里到外改善居住环境。
民以居为安。“十四五”期间,我省各地以“绣花功夫”推动城镇老旧小区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方位蜕变,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全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9898个,建成交付棚户区改造安置房55.1万套。
老旧小区焕新,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家门口的幸福感”触手可及。
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近年来,我省精心部署20项民生工程,围绕住房、上学、看病等群众关注的“心上事”,让民生温度浸润生活的每个细节。
近日,82岁的赞皇县南平旺村村民武大娘,因头晕不慎在家中跌倒,被紧急送到西阳泽镇卫生院。接诊的是赞皇县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安俊江。
县级医院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服务,在赞皇已成常态。赞皇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牵头,联合11家乡镇卫生院及211家村卫生室,组建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1家乡镇卫生院都有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医师坐诊。
“十四五”期间,全省组建19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促进人员技术下沉、优质资源共享,县域就诊率逐步提升。
“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正加速升级,惠及更多基层群众。全省建设互联网医院91家,覆盖各设区市;升级改造5G救护车521辆,打造“上车即入院”智慧急救。
在家门口,不仅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河北连续4年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1200所,增加学位109.4万个。同时,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县中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关乎民生、连着民心。各地全心呵护“一老一小”,让他们的“幸福刻度”可触可感。
在邯郸市复兴区,沁河小筑社区食堂内菜香四溢,老人们正在就餐,可口的饭菜让老人吃得饱、吃得好;百家村街道六二社区共享福智慧社区服务中心理疗室内,老人们一边唠家常,一边使用智能理疗设备进行理疗……
为让老年人享受“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十四五”期间,河北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解决“带娃”难题,我省连续三年将托育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建成452家嵌入式托育机构,打造了335家省级示范试点,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多暖心之举,织密特殊群众的“保障网”
今年7月底,一场严重洪灾侵袭承德。兴隆县六道河镇六道沟村防返贫监测户于君家房屋进水,8月被鉴定为C级危房,9月初开始维修加固。
“没想到9月底完工鉴定后,8000元补助金就马上到账了。”于君说,加上农房保险赔付的8000多元,他家不仅完成了房屋修缮,还更换了门窗、铺设了地暖。
初冬寒意渐浓,于君的房子里暖意融融。
不仅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还情系残疾人、妇女、困境儿童等,“十四五”期间,全省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织密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网络。
残疾人是特殊群体,需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
在你我身边,有一些孩子在经历着不一样的童年。他们有的患有智力障碍,有的被确诊为孤独症,在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中,学习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2023年7月,团省委启动“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一大批团员青年、社会组织、大中专院校师生和爱心人士走到特殊儿童身边,提供教育支持、生活帮助。
“十四五”期间,我省把精准助残服务工程纳入20项民生工程,满足残疾人群体康复、就业、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对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先后3次提高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减轻残疾人家庭生活压力和照护负担,54万困难残疾人、79万重度残疾人生活持续改善。
一件件民生实事,为百姓幸福加码,让群众生活升温。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全省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158.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26.2万人。
“爱心爸妈”让更多留守困境儿童被温柔以待。我省持续推进“爱心爸妈”结对关爱工作,4.06万名“爱心爸妈”走近困境儿童,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十五五”时期,河北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高珊)






